◆ 冯清权
每每刷抖音,时不时看到上世纪70年代露天电影的放映场景,如插杆子挂幕布、换片子、端凳子、占位子,不亦乐乎。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老电影唤起了我对流金岁月的美好回忆,让我充满激情。于是,便有了扒一扒令人啼笑皆非的“我与老电影的那些趣事”的冲动。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那个年代农场的娱乐活动匮乏,看电影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当时的露天电影大都是黑白影像,大部分影片都是战争片,印象最深刻的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这些电影大都是讲述革命战争和表现英雄主义的题材,场面轰轰烈烈,故事情节平铺直叙,人物形象脸谱化,好人坏人一目了然。
露天电影除了在农场场部看,有时候也到相邻的连队去看。上小学的我时常约上小伙伴们,互相吆喝着行走在乡间的道路上,看完电影又披着月光、顶着星星,哼起不着调的电影插曲,再一溜小跑回家。
到连队看电影,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去五队(当时农场是兵团编制,生产队按编号命名)看朝鲜黑白电影《火车司机的儿子》。虽然在场部已经看过,但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走了六里路去看第二遍,仅是为了图个热闹而已。那晚,不巧五队没电,只能靠一种备用的脚蹬式人力发电机发电。只见一位年轻人正骑在脚踏发电车上,一边双脚用力踩踏一边看电影,旁边还坐着几位壮硕的年轻人等待着轮番上阵。当那位大哥踩累了从车上下来准备换人时,在一旁看热闹的我不由分说飞快地跨上发电车,为的是体验一把其中的感受。弱不禁风的我尽管竭尽全力踩蹬,但依然力不能及,致使电力不稳,只见银幕上忽明忽暗,音质也随之此起彼伏,音箱里发出失真的音效犹如鬼哭狼嚎一般。旁边的一位大哥急切而温和地把我抱了下来,那诙谐有趣的场景立刻引起全场的哄然大笑。
终于,电影结束了,我却在困顿中似睡非睡地度过了一个多小时。那晚,疲惫的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到的家,什么时候上的床,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依然停留在上一回看的印象中。第二天上学,我向班里的同学吹嘘:“昨晚用脚发电的电影是彩色的。”一传十十传百,此话成为全校多年的笑谈。
每次看露天电影,不仅仅只是愉悦了一个晚上,此后的连续数天,人们依然沉浸在看电影的喜悦中。第二天上学时,同学们都复盘着昨晚电影中的故事和情节,极力模仿电影中那些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简单台词,如“高,实在是高”“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不见鬼子不挂弦”等,这些朗朗上口的台词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我还能时不时脱口而出几句精辟而完整的台词,如“既解决了西平之围,又端了土八路的老窝,高,实在是高”“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只有抓住他们,拿回那张图,才能解除我的心头之患”等生动有趣的经典台词。当同学们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时,我的虚荣心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其实并非我的记忆力有多好,而是当年父亲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上海出品的“春雷”牌收音机。晚上九点,我们准时收听中央广播电台播放的电影录音实况或录音剪辑节目,就连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选段也不放过。因此,我不仅对电影里的台词耳熟能详,连京剧里的唱段也能哼出几段甚至全曲,让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也因此而得名——电影狂人。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初中毕业,那一届的毕业生大多分配到边远的割胶生产单位,只有我和一位高中毕业名叫李梅的漂亮姑娘一同被安排在距离场部只有一河之隔的尖岺队。当时我兴奋得欢呼雀跃,因为该队与场部近在咫尺,不仅能紧跟场部电影动态的最新资讯,看电影也很方便,大有“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况味。
有一天,得知场部晚上要连续放映两部电影,分别是《侦察兵》和《海霞》。两部片子,两种特质,竟然难得的连续放映、奇妙融合,这真是一次美丽邂逅的惊喜,虽然我都已经看过但值得二刷。我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期待。没成想,下午刚收工,队里的高音喇叭骤然响起,连队指导员下达了通知:“今晚开会,全体职工不得擅自去场部看电影。”其实,队领导是担心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会影响明天的出工。对于队领导的指令,我权当轻拂过耳畔的微风,不屑一顾。我去约李梅同行,遭到她的断然拒绝。我只好怏怏来到河边,准备偷渡,却发现木船已被上锁。但我“贼心不死”,竟然徒手折断拴船的铁线。此时队长带人赶了过来,还有人连声喊道:“快来人呀,‘鬼子偷雷’了!”坏了,一定是李梅把我“出卖”了!说时迟那时快,我模仿着电影《渡江侦察记》里刘队长“撑竿跳船”的动作,迅速把木船推离河岸,两手平握船舵,舵篙插入水里往前一跳,人似猴子般平稳地落在船头上(后来,此动作让我在连队里又多了个“孙悟空”的外号)。当木船驰向河中央时,我回头瞥了一眼追来的人,猛然发现“叛徒”李梅也在其中。我狡黠地朝他们挤出一个充满戏谑意味的鬼脸,轻笑着挑衅道:“来呀,过来追我呀!”他们既无奈又无语,只能摇头苦笑。
电影结束已过凌晨,返回连队时为了抄近路,我独自一人借着稀薄的月光经过一处布满坟墓的阴森小路,墓地特有的杂树乱草更增添了我的恐惧。忽然,路旁“嗖”的一声响,吓得我全身发毛,紧接着“啪”的一声,感觉我的脸上凉飕飕的像挨了一巴掌,让我浑身发软差点跪地。当我回过神来定睛一看,才依稀可见绑在树上的一头水牛,它听到动静从稀泥地里倏地站起来,甩起沾满牛尿粪的尾巴,歪打正着重重地拍在我的脸上。这惊心动魄的一刻着实把我吓得半死,摆脱恐惧的方法只有迎着前方的小道一路狂奔。当我气喘吁吁到了河边才发现没有船,只好脱下衣服,一臂托衣一臂划水,游过对岸。
第二天,余悸未消、思绪难平的我只好装病请假。当然,因为昨晚的违抗行为,我也遭到队长的一顿严厉呵斥。
上世纪80年代初,引领一代时尚的《大众电影》杂志复刊了。《大众电影》是一本集知识性、新闻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影杂志,颇受读者的喜爱,在众多的报刊杂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影响力令人瞩目。那时订这份杂志的份额有限,当地邮电局只分配得6个份额。邮电局一位冯姓大哥或许是欣赏我的爱好,或是同姓,或是同乡,每年他都主动为我争取到一个份额,让我乐不可支,也让人羡慕不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一位新来的青年邮递员在为我订阅《大众电影》杂志时,把“电影”误写成“摄影”,一字之差使我阴差阳错地阅读了一年的《大众摄影》杂志,让我“移情别恋”渐渐爱上了摄影。于是,我开始尝试着用相机去捕捉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电影中的画面,逐渐学会了运用光线、色彩和构图来抒发情感、讲述故事。可以说,电影是我摄影之旅的启蒙者、缔造者,不仅赋予了我发现美的眼睛,更激发了我创造美的热情,这份爱好让我终生受益,延续迄今。回想起来,我很感谢当年那位大哥的粗心让我恋上了摄影,更庆幸因为与电影、摄影的绮丽邂逅,那份情感与转变仿佛是一场视觉与心灵双重碰撞的美妙。
岁月荏苒,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露天电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数字电影和豪华影厅已成为主流,为观影者提供了更高清的画质和更好的视听体验。我经常走进影院,欣赏经典的优秀电影作品,尤其是那些适合60后情怀与情感融合的电影,如冯小刚的《芳华》、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一秒钟》等等。这几部电影虽然故事内容、背景和主题皆不同,但都是反映上世纪70年代生活的电影,观看这些电影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纯真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有着满满的怀旧情结和情感氛围。尤其《一秒钟》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关于电影的故事,故事情节和电影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是一部记忆与情感碰撞、怀念和感动交融的好电影,让我深感震撼与触动,更加感受到电影的魅力与力量。
退休后,我在小城生活,影城就在我家附近,看电影更加方便了。每次走进影院,看到观影的人都是清一色的靓女帅哥,像我这般年纪的老人几乎没有。有一次我刚走进影候厅,遇上一位相识的男生向我投来好奇的眼神:“伯爹(琼海话,后辈对长辈的尊称),您来做啥?”让我无地自容。但当我拿起手机利索地在自动售票机上扫码取票时,又一陌生的女生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伯爹,您好时尚。”又让我无比欣慰。
如今,每每坐在豪华的影厅里,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对露天电影牵肠挂肚的日子,重温那一段段温馨而浪漫、有趣而凝重的电影往事,这让我仿佛又一次触摸到时光倒流的美好,让我沉浸于一种久违的味道和儿时的记忆。
情深深,意沉沉。电影贯穿了我的一生,照耀着我永葆激情的漫漫征程。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