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锡均 王运海
在嘉积镇德海路有一幢五层楼房,楼下大厅及二层被一个叫“马二”的老板租下,专营粥食生意。前厅摆放桌椅供客人进食粥品,大厅后面则用钢柱、板壁隔开,辟为厨房,有进出的小门。厨房前摆着半人高的长桌,置放钢制的煮粥炉具和各种配料。凡进食者,到厨房橱窗点粥食,厨工立即从身后大桶中把煮熟的米粥舀进土制的煲仔中,置于长桌上,再按客人的挑选加入猪肝、粉肠、海螺、鸡蛋、鱼片及葱花、胡椒粉等配料,放到炉具上。不用多久,煲仔中的粥便沸腾出声,发出诱人的香味。厨工随即把粥倒进桌上的碗里,让客人拿去进食。这种随叫随配料随煮的粥食,俗叫“明火粥”。这个专营粥食的店,店门上刻着“马二粥坊”4个红白相间的凸体大字,非常醒目。“马二粥坊”从2007年经营粥食至今,已经17年岁月,历久不衰,越做越旺,成为嘉积粥食的出名品牌。
马二姓马,因排行老二,人称马二。马二实名叫马志清,是石壁镇南星村委会沟门村人。1983年,马二才15岁,读石壁中学未毕业,因家中生活艰苦,他毅然放弃学业走进了社会。
15岁的少年马二走进社会,在亲戚的玻璃店中当伙计,靠着勤奋与机灵,很快学会了打算盘,上手揽客、销售等业务。小小年纪领着一份工资,一个人活得倒很开心,但有志气的他不甘于只打工,1985年他毅然离开了玻璃店,决定自己单干。他瞄准当时街头时兴的摆卖服装,用自己的那点积蓄在街头市场上做起购销时装的生意,希望闯出属于自己的事业。他到海口批发店购回一箱箱新款男女服装,因嘉积街头服装市场饱和,便乘车到塔洋、大路、长坡乃至万宁、文昌、定安等地,在街头打地铺摆摊,还在铺前走廊门柱之间牵上长绳,挂上各种款式的服装,吸引不少青年男女前来挑选购买,每卖一套能赚个十元八元。街头摆摊既苦又累,但对当年仅17岁的他,算是一种人生的锻炼。1988年,马二产生了思乡的念想,便返回石壁市,在市东边南街租一间店铺,开起服装店。马二吃睡在店中,销售在店中,入夜就关门,骑单车几分钟回沟门老家,享受家庭的温暖。当年他正20岁,相貌出众,结识了年轻漂亮的文市姑娘梁燕,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就走进婚姻的殿堂,成为相知相爱的夫妻。
马二是个极为机灵的青年。他想起自己在嘉积做服装生意曾观看过用投影机放映的武打影视片,诸如《霍元甲》等。这种新兴的投影很吸引人,每场观众都挤得满满的。马二看到了商机,立即到广州购进一部投影机,订购影视片,在石壁市墟开起了投影厅,果然生意火爆,每场都坐满了观众。于是他把服装店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日夜在楼上放映影视片。马二是第一个在石壁做投影生意的人,收入不菲。1990年他才22岁,就在老家沟门建起全村第一幢80平方米的平顶房,成为当时石壁地区的一大新闻。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马平川,顺遂发展,而是充满着变数,充满曲折。1993年,投影厅租期已满,因无法续租,马二被迫将全套投影设备转让,退出投影业。迷茫中,夫妻俩到海口市,在文明东路做起了夜宵大排档。他们租了两间平房,每天早早到海口东门市场采购食材,白天烧烤、蒸煮成熟食,落日时分开始摆摊,至次日早晨五点收摊。经营这种夜宵大排档,马二夫妻要整夜守着摊档忙活,夜不能寐,没有正常的生活节奏。1995年下半年,马二感到这样消耗自己的青春年华,事业并无多大起色,对人生没有太大意义,便毅然将夜宵大排档转让出去,返回家乡。
马二是个有追求有进取的青年,他不甘心在家赋闲,决定再找事干。他相信,自己的人生之河一定会出现新的转弯。1996年上半年,他受广州一位朋友邀请,赴广州相会。他敏锐地发现广州街头出现一种做快餐的新生意。经营者在铺面前摆一张又大又长的桌子,桌上摆放好几个大盆,盆中装着各种煮熟的肉菜和米饭、炒粉等主食,放着一叠叠饭盒。这种摊档,早上六七点天刚亮就开始营业,摊前人群排成长队,一个挨着一个,轮到了就叫摊主从盆中舀各式菜食倒进饭盒中,又用另个饭盒装上米饭或炒粉,放进袋里打包带走。这种新兴的经营方式,叫“快餐”。这是广州街头新兴的一种专为上班族服务的快餐行业。
在广州街头的这一发现,令马二兴奋不已。他立即返回石壁,贷款在嘉积北门车场旁租了一间店铺,挂出“海马快餐店”的醒目招牌。琼海第一家快餐店开张了。甫一开张就在嘉积街头引起轰动,购买者众多,每天销售快餐多达800份至1000份。嘉积街头出现快餐这一新行业,一时成为琼海的一大新闻。《海南日报》特约记者蒙钟德立即以《快餐业在特区生活节奏中应运而生》为题,撰文并拍摄上班族蜂拥购买快餐的场面,在《海南日报》和《琼海通讯》上发表。“海马快餐店”一时声名鹊起,马二也从中赚到不菲的利润。
马二的确是一个街头摊档经营奇才。所谓奇,在于他发现嘉积街头快餐店已达饱和状态,“海马快餐店”生意渐趋平淡已没有多少赚头时,便不再固守旧摊,及时寻找新出路。有句话叫“东海无鱼走西溪。”他立即停业进行全岛考察,发现在昌江快餐业还是空白,便同妻子在昌江车站对面租了一间二层的店铺,雇请10个工人,经营快餐业。他在昌江街头张贴“嘉积快餐店”广告:“快餐供应,3元吃饱,4元吃好,5元好得不得了。”一时吸引昌江县城的上班族蜂拥而至,快餐店每日供应量达千份以上,每日光煮饭的下米量达200斤以上。这种规模甚至超过了嘉积的“海马快餐店”。2005年,昌江的店铺租期已满无法续租,马二夫妻回到了琼海。他们在嘉积购买了一套商品房,算是在嘉积有了自己的窝。
马二从昌江回来后,深感自己还年轻,必须继续创业,以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经过一番市场考察,他觉得办粥店是个好门路。2007年,他在德海路租下铺面,开始经营粥食生意。一开始,他不谙煮粥之道,用大锅把米煮成粥,直接在粥中下了多种佐料就供应给食客。开张数日,食者寥寥,生意很平淡。原因何在?有一个讲普通话的外地客人审视他煮的现成粥后,说:“这样的粥,在盆中放久了已沉结成饭,鬼都不想吃!”这位客人的话提醒了马二:人们最爱吃的是明火粥。
明火粥,就是舀煮熟的粥放煲仔中再煮,随煮随放鲜肉、粉肠、鸡蛋等食材,以及葱、菜、胡椒粉等配料,保持原汁原味,随煮随吃,又鲜又香,能让客人吃得舒心惬意。马二立即改为煮明火粥供应。这一改,食客立即多了起来。从最开始只装一个炉煮一个煲仔,到装了3个钢炉有18个燃火灶,可同时煮18个煲仔明火粥。每天早晨,他的粥坊座无虚席,人头攒动,人声嘈嘈,好不壮观。
令人惊讶的是,“马二粥坊”不光早晨卖粥,中午、下午乃至夜晚都有客人光顾。马二雇了13人,实行三班制,一天24小时营业。“马二粥坊”生意如此红火,究其原因,除了服务到位,最关键的是配料品种繁多,有鲜猪肉、牛肉、猪肝、粉肠、海螺、鱼片、香茹丸、火腿、白鸽等几十个品种供客人挑选。如今,“马二粥坊”已成为嘉积街头一大亮眼的美食风景。
生活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谁的探索之犁闪闪发光,谁的秋天就会闪耀成熟果实的金黄。2024年,马二用自己在生意场上多年打拼得来的回报,在嘉积购买了两套商品房,还在老家沟门拆了22岁时建的平顶房,建起一幢建筑面积达580平方米的楼房。2016年,他在石壁山区包了40亩土地,种上6000株槟榔、1000株沉香,并且还挖鱼塘养鱼,建起三间平顶屋,雇请工人看守经营。这个园地,他起名叫“马二庄园”。
马二事业有成后,深感自己多年闯荡闯出一番事业,固然有自己的勤奋努力与智慧,更重要的是有党的好政策,有社会环境和乡人的支持。马二想着要回报社会,回报故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他时常回石壁镇及沟门村,关注家乡各种文化事业的建设,每有建设项目他都奉献自己的一点爱心,如扩建沟门村路、沟门码头、沟门村牌等项目他都有捐资。春节等节日里,他就给村中老人送上“红封”(红包)。2023年,他闻知冼太夫人纪念馆建钟楼栏杆缺口资金,也捐了一笔。他被选为石壁商会的副会长,每年都出资支持商会“一对一”扶助困难儿童上学。马氏有个“全岛马氏教育基金会”,该会每年都资助马氏考上大学的学子进高校深造,马二也义不容辞,常给基金会捐款。
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取决于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马二是一个15岁就走进社会,从街头摆摊做起的很平凡的生意人,但他的创业精神与回报社会的种种善举,却是非凡之举,令人信服。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