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钟德
海南岛的热带季风孕育了一片片苍翠的胶林。自上世纪华侨从南洋引进橡胶苗,这种“会流泪的树”便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岛民生活的依托。改革开放初期,我家大半生计都系于那晨曦中缓缓滴落的乳白胶液。
六岁那年,爷爷粗糙的大手牵着我,走进村头的胶林。他教我系上竹框,提着铁桶,在十几棵橡胶树间穿梭收胶。村里大嫂见了,总夸我“小胶工有模有样”。那些清晨,露珠在胶叶上滚动,与树身渗出的胶乳遥相呼应,构成了我童年最鲜明的记忆。
橡胶树是时间的馈赠。从幼苗到开割需五六年光阴,若躲过台风肆虐,盛产期可绵延三四十年。每年清明时节,胶刀划破树皮的沙沙声便在胶林间响起,直至冬至方歇。八个月的割胶期里,胶农最惧雨水——一旦淋湿割面,整日辛劳便付诸东流。
割胶是门精细手艺。黎明前,胶工需持特制胶刀,在离地半人高处斜划树皮。乳白胶液顺着铁皮凹槽滴入瓷杯,两小时后再去收集过滤。添入醋酸使其凝固,经揉压、晾晒、烟熏,最终变成金黄的干胶片。记忆中,家家户户的灶台上总悬挂着这样的“金色希望”。
石壁镇的胶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公社化时期,私有的橡胶树尽数归公。母亲常提起饥荒年月:哥哥姐姐不慎打翻食堂的稀粥,祖母只能拿出珍藏的番薯干,自己却饿得双腿浮肿。这些故事,像胶树上的刀痕般刻在我心里。改革开放后,老胶树重归旧主。我家那些历经四十载风霜的橡胶树早已伤痕累累,但年过六旬的父母仍坚持每日寅时起身,跋涉数里去割胶。他们佝偻的身影在胶林间移动,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比胶树更深的皱纹。刚参加工作的我,每个周末都骑车20公里回家帮忙。晨光熹微中,我先送母亲到胶园,再折返接父亲。我们三人穿梭在林间,五百多株老树的胶乳汇集着全家的希望。虽然胶树日渐衰老,但那段与父母并肩劳作的时光,却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沉淀。
如今,我也长出了皱纹。每当看见废弃的胶园,总会想起那些与晨露相伴的岁月。胶刀锈了,记忆却愈发清晰,就像凝固的胶乳,永远保持着最初的形态。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