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起的
央视《新闻联播》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上个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在电影银幕上播放的“新闻联播”吗?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海南岛就多次登上“新闻联播”,受到全国观众的瞩目。当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以及后来改版的《祖国新貌》,在海南拍摄了许多影像新闻,让海南的工业、农业、旅游、科教、经济特区建设等方方面面多次通过电影银幕在全国观众面前“露脸”,成为内地观众了解海南的一个重要窗口。
因为业余爱好收藏海南题材电影胶片的缘故,10多年来,我除了搜集在海南取景拍摄的故事片、专题纪录片电影胶片外,还幸运搜集到多部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发行的有海南影像的《新闻简报》和《祖国新貌》老胶片,且至今还全部能正常放映。这些珍贵的影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真实记录了当时海南岛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及社会发展新貌。
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海南影像新闻
《新闻简报》是新闻纪录片,它用电影胶片记录和传播新闻,通常每周出一期,以“××××年第××号”进行编号,色彩为黑白,长度约10分钟,有三到六个主题新闻,每条新闻时长一两分钟,内容涵盖了时政、外交、生活、百姓、民生、城市、科教、体育等各方面,可谓短小精悍。它以银幕为媒介进行新闻宣传,是电视机进入中国普通家庭之前的大众传播渠道,类似于后来的央视《新闻联播》。在当时,“海南故事”能多次登上银幕上的“新闻联播”,实属不易。
电影胶片中的海南新闻,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占比最大。1972年第6号头条影像新闻是《海南春早》,记录了琼海县(今琼海市)塔洋公社(今塔洋镇)和乐会公社(今中原镇)广大社员和干部认真总结去年农业丰收的经验,积极开展春耕生产。影像中,社员们采用多种插秧法,除了传统的手插秧,还使用手摇插秧机、机动插秧机,不仅减轻了社员体力劳动,而且保证了质量。社员们在抓紧插秧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投入田间管理,决心争取第十一个丰收年。镜头中,社员的脸上洋溢着劳动的喜悦。
1972年第22号其中一条新闻是《海上流动小学》,讲的是陵水新村镇渔民小学。当时,为了适应渔民流动生产的特点,保证一部分常年生活在海上的渔民子女也能够上学读书,陵水县新村公社(今新村镇)办起了“海上流动小学”。学校招生不设年龄限制,孩子们背着书包,摇着舢板,从各条渔船来到大船上学,还可以带着弟弟妹妹一起上课。上课时,学校因陋就简,孩子们利用木凳子当课桌。学校还结合实际特点,教授学生识别海上的气象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实践中学习捕鱼的基本技能。据了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海上流动小学在海上坚持办学9年后,1986年9月该校“上岸”搬到新村镇上,更名为“新村镇渔民小学”。
1973年第11号、1975年第39号中的海南新闻是《海南铁矿》,记录昌江石碌铁矿为祖国多采矿多做贡献,创造日产矿石历史最高记录,为祖国各地生产商品提供原料。1976年第11号的海南新闻是《琼中人民学大寨》,记录了琼中县委的干部们奋发图强争上游,组织了1300人的工作队,带领人民群众大兴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争取做出新成绩。
改革开放后的海南新貌继续展现
1978年,《新闻简报》改版为彩色片《祖国新貌》后,重点展示祖国大地的新气象和新风貌,直到1993年结束。这段时期的创作着重在“新”字上下工夫,力求思想新、内容新、题材新、手法新,给人一种新鲜感、亲切感、美好感,受到了广大电影观众的欢迎,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南的原始森林、猕猴、水果、黎锦,以及三亚旅游、城市建设等元素都在《祖国新貌》中展现,为全国观众讲述“海南故事”。
1980年第13号的《祖国新貌》中,介绍了我国猕猴自然保护区——南湾猴岛,以及猕猴的生活习性等,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1980年第14号中“海南新貌”介绍了尖峰岭原始森林。在这个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中生长着海南沉香等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珍贵植物,其蕴藏的丰富资源有待科学家探索。1986年第16号的第一个主题是《五指山下面貌新》,介绍了海南改革开放中通什的崭新面貌。影像中,一幢幢新建筑替代了茅草屋,群众在百货大楼里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日用品;过去没有工厂,如今建起了20多家中小型工厂,可生产100多种产品。解说词介绍道:这里气候温和,五指山红茶色香味俱佳,还新建了旅游山庄,吸引众多游客。
在历期《祖国新貌》中,出现过唯一一期主题全部是关于海南的,便是1990年第06号的《祖国新貌——去海南专号》,记录了海南建设经济特区以及教育、工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五个主题分别是《建设特区的人们》《傅校长》《农场的潜力》《企业家的舞台》《日新月异的海口》。开头的镜头是海滩、椰林、海口海府路,解说则由“十九年前,我曾经到过海南,它那独特的南国风光,的确让人们留恋。而今,在它建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之后,我又一次来到了这里”说起,将海南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娓娓道来。
其中,《建设特区的人们》介绍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建起电视机生产线,中方的领导者是一批来自天南地北的劳动模范、高级工程师,虽然时代变了,但这些建设者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变,公司生产的电视机注重质量,远销国外。《傅校长》介绍了远离市区的海口市第27小学在傅映柏校长的带领下,注重全面培养学生,连续几年的升学率和升入重点中学的比例一直名列前茅。《农场的潜力》讲述了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在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外,还挖掘潜力,利用温泉办起了旅游业,每年为农场增加35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影像中还介绍了由中外合资兴建的四星级兴隆康乐园酒店,提供一流的设施、优质的服务、鲜美可口的海南佳肴,给人们带来舒适愉快和回味。《企业家的舞台》报道了全国劳动模范王光兴1986年接任海口罐头厂厂长后,整顿企业,加强管理,使生产走上正轨,仅仅两年不但甩掉了亏损的帽子,还盈利240万元。同时,罐头厂研发出新产品“天然椰子汁”,打进国际市场,创造出新的业绩。《日新月异的海口》介绍了海口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的大规模兴建,海陆空交通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几年内从一个港口小镇变成了一个颇有现代气派的滨海城市。影像中,海府路、海秀东路、国际金融大厦、骑楼老街、海瑞墓等景观一一出现。
在上世纪90年代,三亚便以独特的热带风光和宜人气候吸引了各地游客。1992年第17号《祖国新貌》的《天涯海角创业人》中,出现三亚全貌、金陵度假村等影像。这一期的海南主题主要是介绍“天涯海角成为今天创业者的舞台”,原南京玄武饭店副经理于益贤到三亚,筹划建设由南京市旅游局和海南旅游总公司合资的金陵度假村,在艰难创业中,度假村站稳了脚跟,并且在历次优秀宾馆评比中获得好评。1992年第18号的“海南新貌”讲述的也是三亚,这一期首个主题便是《旅游新城三亚》,全国热点城市三亚的外景全貌、沙滩、椰树,景区天涯海角、鹿回头、第十一届亚运会点火台,以及现代化宾馆、工艺品市场等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今昔对比,“新貌”也早已换新颜。如今再观看这些影像,依然能让人触摸到满满的时代气息。《新闻简报》和《祖国新貌》中出现的那些海南各地的老街道、老场景、老故事都真实反映了当时海南的实际情况,在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