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烟起时半生缘

发布日期:2025-06-12 21:14 来源: 分享到:
微信
X
【字体:  

◆ 冯清权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农场兵营式瓦顶职工宿舍里长大。岁月的画轴总定格在氤氲着橡胶林气息的清晨——每天当晨光还在树梢打着盹儿,母亲拎着铝饭盒推开家门的声响,便是我最熟悉的起床铃。掀开盒盖,温热的雾气裹挟着馒头麦香味扑鼻而来,我瞬间被香气勾了魂,赤着脚“扑通”滚下凉席,顾不上洗漱,蓬头垢面地抓起带着竹笼屉纹路的馒头就是一大口。粗粝的麦麸摩挲齿间,微微发甜的面团在舌尖化开,连指甲缝沾着的面屑都要舔个干净。母亲常笑着嗔怪我邋遢,却又悄悄把饭盒里最厚实的馒头递到我面前。每一口都浸润着晨光的温度和母亲的关切,还有农场大院独有的烟火气味。那些狼吞虎咽的早餐时光,早已化作心底最柔软的印记。

那时节,家家户户的早餐都是单位食堂供应的蒸馒头、九层糕、松米粿。孩子们囫囵咽完就往学校赶,路上见着卖煎饼和油条的小贩,便眼巴巴望着油锅里翻涌的金黄,馋得挠心挠肺。县供销社在不足百平米的青砖瓦屋里经营的餐馆,是场部唯一的一家食店。身无分文的我总爱走进这间斑驳的小店,那霉味混着陈年油垢的气味扑面而来,后厨里戴着蓝布袖套的师傅总绷着脸,精准而麻利地夹起定量供应且凭粮票才能换来的软塌塌的包子馒头、热乎乎的煎堆油条。我趴在窗口,盯着油炸冒香的吃食,直咽口水。

在那个年代,单位早餐简单得近乎寡淡。直到某个周末,父亲难得歇工,带着副食粮票,领我挤进这方热闹的小天地。那褪色的木牌匾上“国营食店”几个红字被风雨啃得缺角,厚实的木桌上摞着粗瓷茶碗,柜台边三只大小不一的量米斗并排立着,漆面已磨得发亮。父亲解开裹着大米的手帕,手掌倾斜着往中等的量米斗里倒:“粮票不足,这些米凑个数。”柜台阿姨瞟了眼米堆,利落地扯下记账本,撕下票根递给父亲。邻桌的老职工们围坐在一起,饮着食店供应的杏仁茶、黑咖啡,还有自带的甘和茶,啃着松软的馒头卷或冬瓜糖馅的包子,就着几分钱一碟的花生米,一边享用一边用海南各地方言笑谈着家长里短。阳光穿过蒙着油膜的玻璃窗,在茶渍斑驳的桌面跳跃。这一刻,我依稀读懂了老爸茶店那些藏在粗茶淡饭里的市井烟火、人间至味。

随着稚气褪去,年岁渐长,我开始走出家门,探访农场里更多的烟火角落。而场部那间国营食店,就像一本尘封的旧书,等待我去品味。后来我才真正懂得,生活里最醇厚的况味,往往藏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就像那年第一次跟着父亲钻进人声鼎沸的国营食店,那蒸腾的茶烟里,竟埋下了我此后半生都戒不掉的人间烟火。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县供销社的食店悄然消失,由农场服务部经营的两家茶店相继兴起。食店后厨里,木料燃烧的烟火气终日弥漫,铁锅里蒸出的糕点虽带着淡淡的铁锈味,却让职工们喜爱有加。彼时,凭粮票供应馒头包子的年代虽已远去,但“先买单后就餐”的惯例依旧延续。承载的不只是饥肠辘辘时的满足,更化作了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在海南农垦的每一寸土地上吹拂。某一日,隔壁蓦然冒出一家私营茶铺。清晨,煎堆入锅的滋滋声响,裹挟着焦香与甜香的热气飘散开来,引得路人频频驻足。我的挚友五爹正是这家茶铺的主人。也正是这家小店,让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国营茶店的匾牌渐渐蒙尘,五爹的茶铺却越发热闹,此起彼伏的交谈声、竹椅挪动的吱呀声,与油锅的滋滋声混作一团。竹制蒸笼里腾起的白雾中,红糖糍粑裹着椰蓉,酥脆的油条蘸着浓稠的牛奶浆,这些曾被计划供给束缚的滋味,成了街坊们的新宠。我常常约上朋友和同事到此光顾,五爹将滚烫的茶水倒入粗瓷杯,始终面带欢笑,用他的文昌方言热情招呼着每一位顾客。那些在国营茶店用粮票换萝卜糕的岁月,与眼前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在时代的缝隙里悄然重叠,成了记忆深处最醇厚的农场味道。

岁月如茶烟袅袅飘散,我也霜雪染白双鬓,带着退休的从容在嘉积城寻得一隅清幽栖居。原以为会与农场的烟火渐去渐远,但我的脚步仍会不自觉地丈量回农场的路。一次我怀揣着约定重返农场,径直走进那间充满回忆的五爹茶店。店内店外早已满座。见我缓缓走来,老同事忙起身让位,沙哑的嗓音裹着橡胶林的气息扬起:“鹧鸪茶第三泡,正合时。”鬓角染霜的老同学一边默契地分食一碟五爹拿手的文昌薏粿,一边调侃着当年为掰分馒头哪块更大争得面红耳赤。老挚友缓缓摸出老花镜,自豪地将手机里孙女满分的成绩单推到我眼前……这蒸腾的烟火人情,在茶碗相碰的声响里,连同五爹永远带着笑意的添茶身影,都化作滚烫的香茶,在时光里酿成了永不冷却的温度。

如今我寓居嘉积城,尽管这座城里有着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茶楼和茶艺馆如珍珠般散落在每一条大街,但老街厚重的茶文化和充满人文气息的老爸茶馆,始终在我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上午我常常约上同城居住的农场老乡相聚老爸茶馆。围桌一坐,老郭总爱掏出老花镜,悠悠展开泛黄的农场旧照片,指着照片里国营食店前排队的人群,笑说当年为了半两粮票和打饭师傅“据理力争”。王姐则把自家腌的木瓜丝摆在桌上,说起五爹茶铺开业时,大家蹲在路边分享煎堆的热闹光景。幽默的老林操着方言,惟妙惟肖模仿当年语文老师讲课的腔调。爱逗乐的老华用茶匙敲着碗沿,哼起农垦号子。在茶碗碰撞声中,老板笑着凑过来,顺手往我们壶里添了把鹧鸪茶:“听你们讲农场故事,比我店里的老茶还耐泡。”老板的调侃落下,众人的笑声顿时漫开。

偶尔,我也会约上城里的影友、笔友相聚老爸茶店,茶桌上总少不了摊开的手提电脑,共同分享相册里的最新作品。有人偏爱捕捉长嘴陶壶倒茶飞溅的水珠动态;有人将镜头对准茶客,那沟壑纵横的面庞、布满褶皱的手背缓缓入画,那些被时光雕刻的纹路里沉淀着说不尽的故事。我们争论着慢门拍摄时如何留住茶烟的缥缈,探讨怎样用逆光勾勒出茶客剪影的沧桑感。当灵感闪现,快门声与茶碗碰撞声交织成趣,最终都化作取景框里永不褪色的画面。

晚风带着淡淡的茶香,恍惚间仿佛又回到农场的黄昏,那时带着满身的烟火气,走向各自的小家。而如今,在这座小城里,老爸茶馆成了我们的“新家”,盛满了岁月的故事与不变的情缘。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