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才
我的老家在六连岭北麓一个不出名的小村子里。今年仲夏回乡省亲,徜徉于山乡景色,耳闻目睹父老乡亲的生活图景,特别是山乡仲夏的早晨,给我的印象尤深。
当雄鸡鸣第二遍时,村子四周的山岭上、溪沟水磉旁,鸪莺鸟群的大合唱便奏响了。鸪莺,乡人称“鸪腔”,其群鸣声嘹亮,此起彼伏,常在早晨五点钟集体鸣叫,乡人自古以来把其当作早行的号角。当鸪莺合唱起,村屋上下便陆续响起了摩托车声。
“到玉石坡集中!”村头陈大哥雄浑的男中音伴着鸪莺的晨曲飘荡过来。“哎!知啰!玉石坡!”男男女女的呼应声便随着摩托车声飞往村外。这些年轻人是集中去摘荔枝的。他们先在玉石坡茶店匆匆吃了早餐,便向今天预定的岭头出发。荔枝成熟了必须及时采摘,大家集中一起摘某家的荔枝,在一天内就可摘满一两车,及时运出山去,第二天再集中摘另一家。如此合作,就能将成熟季节性较强的荔枝及时采摘销售。
东方刚现出鱼肚白,村头村尾便响起了敲胶桶的声音。各家橡胶园里收胶水的都是中老年人。在这仲夏时节,大多数的乡村家庭里,年轻人早上要去摘荔枝、摘菠萝,都在昨天晚上约九点就上山把橡胶树割了,让胶水在夜里慢慢流淌,今天早上他们的爸妈才去收胶水。
旭日像喝醉了的胖脸,懒洋洋地躲在半透明的红霞后面,慢吞吞地从山那边的树丛中拱出来,山岗、田畴、村宅都披上了淡淡的红衣。小溪流水悄然徜徉。溪边这儿一片,那儿几块,都是绿油油的菜地。大葱墨绿;蓊菜柔嫩的叶儿争着向上伸;胖胖的猪肠豆从交叉的竹架上吊下来,尺来长了仍继续向下长;害羞的苦瓜被纸袋裹着脸,躲在弧形的瓜架下;晨风吹拂,紫色的茄子在宽大叶片的呵护下淘气地荡着秋千。仲夏的热情,山乡人的勤劳,让它们充满了活力。好几位大娘在菜地里大声地笑着,打着招呼。她们在浇菜、拔葱、择豆、摘瓜,收获的喜悦写在脸上。那位已经退休的胜爹驾着竹排哼着歌,在溪湾里收网。村人总是那么朴实慷慨,收获的瓜菜互通有无,胜爹收网上岸,逢人送鱼,笑声盈路。溪那边的山坡被铁丝网团团围着,几排四五十米长的棚子掩蔽在橡胶林中,那是边村轩爹的鸡场。“加得!加得!”母鸡下蛋后的欢歌此起彼伏。
环村水泥路上,几位大婶把长长的尼龙布铺在路的半边,用电动车把一袋袋新收的谷子运出来,倒到尼龙布中,用谷耙扒拉开来翻晒,谷粒饱满金灿灿。从几位大婶相互拉呱的笑谈中,得知今年夏季水稻又获丰收。
日上竿头,人们大多出村劳作去了,村里渐渐静了下来。这时,上村96岁的大婆家里却热闹起来。边宅90岁的大四婆,下宅86岁的小四婆,边岭80岁的尾婆都陆陆续续过来了。有时,对门90岁的行走不便的三公也把椅子移出来,坐到自家的大门口前,凑热闹。这群老人身体尚健,吃穿自有儿孙们照料,他们成了“自由人”。老人常思既往,大家聚在一块谈古论今。大婆聊起当年的“互助组”“大跃进”;大四婆说当年她家子多母瘦;小四婆当年参加过松涛水库建设,松涛情结是她的故事主题;三公当年是大队团支部书记,说当年的年轻人有冲天干劲战天斗地。谈到如今,老人们更是赞叹不已,感触良多:硬板化大路直达家门口,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几乎是家家都有,出门就坐车,机械代替人力,劳动强度减轻效率提高。过去万人用畚箕挑土大战水利工地的景象已成历史。现今村宅靓丽,吃穿富足。神话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就装在衣袋里,耄耋之年足不出户也知天下。这几十年的人世间真是翻天覆地。老人们庆幸赶上了好时代,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光彩。
东兴姩两岁的小孙子在村里成了村人的“味精”。这小孙子早起吃早餐后,便由他奶奶陪着,骑辆电动玩具车,在环村水泥路上溜达玩耍。逗这聪明的小孙子玩,成了全村人的最大乐趣。看着他天真顽皮的神色,听着他无邪的嬉笑,人们便感到无限舒心快乐。
环村路外围是茂盛的树木。椰树挺拔、槟榔树玉立,枝繁叶茂的人心果树上,褐色的果子探头晃脑。高大的野荔枝树今年结果累累,果实大多已赤蒂,有些已红熟。近年来人们种了良种荔枝“妃子笑”,果实汁多肉厚味甜美,树身低矮伸手就能摘到。野荔枝树有三四丈高,爬上去采摘难度大,且野荔枝果子小,味儿有些酸涩,就少人光顾了,满树的红果成了人们观赏的“红花”。晨光照在树上,松鼠跳来跳去,那“剪酸”鸟在树顶吃够了就“啾啾!啾!啾——”地呼唤。莫非这“剪酸”鸟也晓人意,要剪掉生活中的酸涩苦辣,让生活充满甜蜜吗?
阳光明媚,轻风爽爽,鸟语花香。山乡的仲夏晨,温馨,宁静,祥和。乡人厚道、勤劳,和睦相处,生活在幸福之中。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