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融媒 罗颖 周龙 从南海浪尖摇曳的传统渔网,到休闲海钓手中的精致鱼线;从“靠海吃海”的单一渔业,到“海钓+民宿+文化”的多元业态,潭门正以鱼竿为支点,撬动渔业转型的杠杆。这座承载千年渔耕文明的海港,在创新融合中焕发蓬勃生机,于蓝海经济中锚定全新坐标。
晨曦中的潭门渔港,桅杆如林,海浪拍打着千年渔港的堤岸。这里曾是海南传统渔业的“主阵地”。如今,乘着海钓运动的东风,不少潭门渔民手握世代相传的钓竿,望向了蓝海经济的新可能。
潭门渔民吴淑显告诉记者,他们带客人出海钓鱼时,全程采用当地的传统钓法,包括钓具也保留当地渔民的传统钓具,通过这种方式,将当地渔民的传统就业方式融入到旅游当中,让外地游客深度体验渔村的特色。
在“渔业+旅游”政策引导下,全镇转产转业转型的渔民已有500余人。数据显示,2024年潭门镇海钓体验直接带动就业超200人,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15%。丰富的南海渔业资源与独特的“耕海”文化,成为转型的核心优势。在排港村新落成的休闲渔业码头,由北京企业家杨立国斥资100多万元改造的木质渔船“琼琼海渔休00027”格外醒目。这艘由205吨木质渔船变身而来的海南最大休闲海钓船,堪称“海上博物馆”。船舱内陈列的罗盘等老物件,完好保留了传统渔船风貌。试运营仅一个多月,已接待游客超100人次。船上开设的研学课程、老船长故事会等沉浸式体验,让海钓超越了单一的垂钓乐趣。
海南成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国介绍,他们在出海时会准备有关南海故事的书籍供游客阅读,并邀请老船长讲述潭门渔民的世代航海经验,深受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未来,他们还将不断丰富业态,提供更多元的体验项目。
产业链的延伸催生了“钓+宿”经济闭环。紧邻港口的排港村,12家渔家民宿依港而建,它们多由渔民祖屋改造而成。船木家具、渔网灯罩、贝壳墙饰……民宿内处处还原着渔家风骨。游客枕涛入眠,听风醒来,尽享海边慢生活。学习编织渔网、制作鱼干等体验活动,更让游客深度感受渔家文化魅力。
潭门镇排港村南海一舍民宿主理人刘丽说,他们是2022年年底入驻到排港村的,目前为止在排港村已有三家民宿,整体的营业情况良好。接下来,他们计划依托休闲渔业码头,于年底开展海钓项目,与民宿进行融合,进一步丰富民宿业态。
2024年潭门镇接待游客19.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0.22万元,同比增幅均超5.8%。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产业结构,传统渔业产值占比从2018年的72%大幅降至41%,休闲渔业与文旅产业的贡献度则跃升至39%。潭门用一根鱼竿钓起的,不仅是产业转型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这片孕育千年渔耕文明的海域,正奋力书写“向海而兴”的新时代篇章。
潭门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家吉表示,目前该镇休闲渔业基础设施基本上趋于完善,排港村的休闲渔业码头已初步建成,村内有12家民宿、1家赶海基地、6艘休闲渔船。下一步,潭门镇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引进中高档的海鲜餐饮和民宿,结合休闲海钓产业,形成吃喝玩住娱全产业链的旅游业态。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