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意义

发布日期:2012-06-05 来源: 分享到: 【字体:  
 

制定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意义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质量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宣传和贯彻《纲要》是质监部门目前的首要工作和任务。

    1)质量事业发展的需要

    1)《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需要传承

    1996年,国务院制定并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第一次从国家战略规划层面全面部署质量工作。其颁布实施以来,质量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变化,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质量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形成相互推动的良好局面。到2010年,《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已经到期,为保证质量政策的有机延续和质量规划的有效衔接,有必要制定新的质量发展纲要。

    2)质量监管机制需要完善

    一是已有质量监管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固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质量监管工作逐步建立了生产许可、强制认证、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重大设备监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等制度,妥善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实施质量宏观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手段。这些制度和措施都需要通过制定《纲要》进一步完善和固化。二是质量监管机制需要创新。如社会监督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发展激励机制以及质量安全责任体系等,都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举措,创立新机制。

    3)质量监管能力需要加强

    当前,质量监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监管力量严重缺乏。我国企业数量大、分布广、问题多,监管人员任务重、难度大、数量少的问题比较突出,监管力量远远达不到有效监管的要求。二是检验检测能力不足。产品检测项目日益增加、检测标准日趋严格,我国产品质量检不出、检水准、检不快的问题更加突出。三是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监管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监管力量分散,责任不明,效率不高等问题。

    4)质量技术基础需要夯实

    一是标准总体水平较低。与国外先进标准差距大,截至2010年底,国际标准有24807项,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只有103项,仅占0.42%;标准制修订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二是计量保障能力不足。一些领域缺乏计量基准、标准,国际互认测量能力相对薄弱,目前我国参加国际比对数量仅占比对总数的30%。三是认证认可工作基础较弱。我国强制性认证的有效性需要提高,认证覆盖面还不够广,强制认证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5)质量法律法规体系需要健全

    一是时效性不够。《计量法》、《标准化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法律都是20世纪后期发布的,部分条款已不符合新时期产品质量监管实际。二是系统性不够。法律交叉和法律真空同时并存,各部门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法时,易发生监管依据不足或者混乱现象。三是惩戒力度不够。对涉及产品质量违法的处罚规定较为原则,法律惩戒力度不够。对涉及产品质量违法的处罚规定较为原则,法律惩戒威慑力小,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成本低。因此需要通过《纲要》的制定,强化质量法治建设。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1)质量安全关系民生

    质量工作必须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监管为民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使质量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2)当前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制售假冒伪劣屡禁不止,消费者质量投诉居高不下,出口产品通报召回数量不断增加,质量安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人民生活福祉。解决质量安全问题,做好质量工作,需要不断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加强研究,认真谋划,科学合理制定未来一段时期的质量工作规划。

    3)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需要

    1)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客观来说距离制造业强国还存在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国际质量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和不合格产品占有较高比重等方面。

    2)制造业由大变强必须提升质量竞争力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要达到此目标,必须提升质量竞争力。首先,从国际上看,为克服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政策,大力促进制造业回流与升级。其次,从国内情况看,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资源价格等传统比较优势将逐渐弱化,全球生产和供给格局也将发生重大调整,将进一步挤压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党中央也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去单依靠浪费资源、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已不能存续。

    因此,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将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质量提升作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逐步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竞争力,依靠质量进步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

    4)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1)经济发展面临由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其实质量是实现经济发展由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2)社会消费需求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社会消费需求已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进行转变。只有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够有效地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质量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琼海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琼海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2832261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联系邮箱:qhszfxx@163.com

琼公网安备 4690020200003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20004 琼ICP备2021000526号